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專題特展

字級: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

礦‧事‧紀-水金九礦山當代藝術展

展覽時間:107年11月9日~108年3月3日

展覽地點:本館四連棟、煉金樓1樓、煉金廣場、金水特展室及黃金館2樓

策展人:黃心蓉、高子衿

藝術家:吳權倫、陳依純、許家維、廖建忠、劉玗

古羅馬著名詩人奧維德(Ovid)將人類世劃分為金、銀、銅、鐵四個紀元,世界各地的文明演變,幾乎共時形成相似性的原型。其中的黃金紀元,終年如春,地力肥沃,人類與自然和平相處。但在黑鐵紀元時代,人類無窮的慾望形成,開始以疆界劃分國家,也學會了航海和挖礦的技術,更狂熱於戰爭,變得無比的貪婪。

礦,作為板塊構造活動下的產物,作為工業生產的源頭,作為驅使人類移動的驅力,其影響涉及社會生活的廣泛層面,對於現代化進程的推動亦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礦•事•紀」展覽試圖從礦業史的探究中得到線索,同時挖掘在時代巨輪下被忽略的社會史,以人、物質、地理空間與餘溫尚存的見證,重新繪製黑鐵紀元中更貼近個人感知的現實。

此次參展的藝術作品中,許家維的《礦物工藝》結合老照片、空拍機拍攝與線上遊戲「當個創世神」,穿插遊戲畫面與遺址影像,嘗試從虛擬的製作經驗映照當地的歷史記憶。劉玗的《名字不為人所知》則關注正史之外的個人史,甚或杜撰的個人記憶口述;關於金九地區的山城歷史,虛構與真實情節在「劇本」內交織建構。陳依純的《捕虜監視所》以二戰期間日軍於金瓜石戰俘營所關押的同盟國戰俘故事為主題,思索戰爭機器的形成及背後的人權問題。廖建忠的《金雞》是一台泛著金光的滾筒式連續採礦機,雖然從未出現在金瓜石,卻擬仿了現代挖礦必備的機具。功能強大,但外型如同金雞,在怪異中透出一絲諧和。吳權倫的《沿岸採礦》將海岸上塑膠、泡棉等難以分解的石化材料與蚵殼、海沙等融合成的聚合物視為出產於當地的礦物,具體地指出「人造品」、「天然物」的分類,就像「人類」與「自然」的分際一樣錯綜難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