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館藏精選

字級: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

現代金工

風吹草動 風吹草動
風吹草動 風吹草動
親情親情
親情 親情
共居 共居

共居

    者:黃明珠(台灣)

作品名稱:《共居》

    質:925

    寸:56x28x32cm

創作年份:2011

主要技法:鋸、銼、焊、敲

 

《共居》由三件作品組合而成,皆是以相似的單元彼此排列、纏繞、焊接成群聚的集合造形。手工製作的單元件看似相似又不完全一致,有如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單元之間的組合方式各有不同:由封閉的個體圖(),發展為從四周朝向中心的個體圖(),再演變成彼此纏繞的聚集體圖()。當單元結構由點串連成線、構成面、形成體,個體的造形和方向性也引導了群體的視覺動態與不同的團體性格。有的結構在群體中連結成了流動的動態意象,有的則相互糾纏成為一團歡鬧的群體。群聚的單元件像是一群人的縮影,亦像是生物個體的微觀。

 

這組作品以基礎的金工技術如鋸切、銼修、敲打與焊接等製作而成。單元製作的過程是重複不斷的複製行為,然而單純的工序並不意味著簡單易做,尤其將非規格化的單元一一組構時,除了技術更需具備直覺的美學判斷、耐力與意志力,這些看似平凡的環節串連起來對創作者便形成巨大的挑戰。

材質方面,作者選擇單一的金屬─925(92.5%純銀與7.5%紅銅之合金)。經過漫長的成形過程,最後將作品表面處理成均勻霧白的效果,凸顯銀金屬的溫潤高雅光澤。三件作品安置於深色底板上,壓克力的光潔表面隱隱鏡射出作品不顯的背面,黑白反差加上虛實互映的視覺效果,更加深了創作意圖。

湧金石 湧金石

湧金石

    者:黃銘智(台灣)

作品名稱:《湧金石》

    質:黃色不鏽鋼、鐵、黑檀木

    寸:16.5x10.5x12cm

創作年份:2011

主要技法:3D CAD 建模技術、鑄造、金屬擠壓成型

 

《湧金石》泡茶器的設計理念來自新北市瑞芳區金水公路上的黃金瀑布,由於早期上游開採銅礦的礦砂沉積,使得原先的瀑布被渲染成金黃色,而有了黃金瀑布的美譽。作者將黃金瀑布的歷史以及採礦歷程與沖茶器作連結,自礦石的意象設計出適合個人泡茶使用的《湧金石》泡茶器組。

此泡茶組利用不鏽鋼可耐高溫與濕度的特性讓茶包可重複裝填使用,而金屬的重量亦可幫助茶葉沉入水中充分浸泡。幾何造形的茶包不僅以俐落的切面展現金礦閃耀的意象,在功能上也使茶包易於清洗。茶杯的部分結合了黑檀木製的木架,使人有運礦車的聯想,除了具有隔熱功能之外,透過金屬與木頭異材質的結合,也讓茶杯在視覺上降低了金屬冰冷的工業感,使產品更有親和力。

此產品透過3D立體繪圖軟體設計茶包與十字鍬的原模,精準設計茶包的每個切面以及茶包開闔的卡榫結構,再以鑄造技術將原模翻鑄為金屬,而茶杯杯身則是以金屬擠壓成型技術製作。透過工業化的生產程序使原先精緻的設計降低成本,富有創意的設計也更容易走入日常生活中。

作者以茶湯借代了黃金瀑布被渲染成金黃色的意象,使用此泡茶器時,將十字鍬固定於杯緣,彷彿沿著鍊條尋覓沉靜於礦坑底下的金礦。金色的茶水自礦中湧出,如黃金瀑布湧出金水的溪流。透過泡茶的動作改變了金屬給人的特性,產生了芬芳與甘醇的聯想。

自己的小房子 自己的小房子

自己的小房子

    者:陳亭君台灣

作品名稱:《自己的小房子》

    質:純銀、黃銅、不鏽鋼線、尼龍

    寸:4x4x5cm (最大件)

創作年份:2013

主要技法:機關建構、金屬編織

 

作品自己的小房子作為戒指,其主要造型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擔負著骨架的角色,二是以黃銅建構的可動機關結構。結構上依附的不鏽鋼、尼龍等具有伸縮彈性效果的細線與網材,使得配戴時戒指既可以包覆著手指,也可以揭開層層的遮蔽,露出躲藏其中的手指。各種尺寸、形狀互異的手指就像是形形色色擁有不同樣貌與性格的人,在群體的關係中一同工作生活。作者將手指擬人化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彼此在緊密牽連的關係中仍希望擁有自己的私密空間。首飾的功能在此被轉化成有如建築或衣服一般,區隔並保護著彼此,能夠過濾外界的人、事,隨著心情與需求選擇中斷或連結與外界的關係。

作者以極細的線材密密纏繞、編織出手指們的防護網,隨著編織方式、網線構成的不同,也產生了不同的遮蔽氛圍,層層疊疊的開闔結構使編織增添了多重變化的美感。機關結構的部分則藉由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不同遮蔽物形式,如浴簾、面罩等作為各式各樣開闔結構的參考依據。有別於傳統的靜態首飾,這系列作品以作者純真的想像,創造出如孩童以手指擬人嬉戲般的動態效果;除了引發聯想的造型姿態,更增添一股平易近人的趣味。不同遮罩方式的選擇似乎反映著每隻手指的性格以及面對人際關係的應對方式。若隱若現的手指除了受到戒指的遮蔽保護外,也形成了彼此間另一種窺視關係。

自己的小房子 自己的小房子
嗅味 嗅味

嗅味

    者:王譽霖(台灣

作品名稱:《嗅味》

    質:黃銅、紅銅、滴管帽、面罩帶、空氣濾芯、棉花、香水

    寸:27.5x12x8.5cm

創作年份:2013

主要技法:焊接建構、油壓成形、車床

 

《嗅味》的造形根基於防毒面具。作者觀察人類使用工具的演進,跳脫工具制式的實用性,藉由工具的解構、重組,乘載作者對生活與社會的觀察。這件作品面罩其中一側為裝上濾心的空氣過濾器,另一側則是可拆換、裝填各種蔬果香水的裝置。作品有如社會環境與嗅味的縮影,人們一方面在飽受空氣污染的環境中建立一道道防護與過濾的保護牆,另一方面又以人工仿製的氣味蒙蔽人的嗅覺,呈現社會環境中被隔絕與麻木的嗅味。

作品精準的幾何造形與平整的加工,看似出自機械化的工業生產,然而不論從油壓成形的金屬面罩、空氣濾芯的外罩到連結人工香水的裝置等,皆是作者耗費長時間以令人讚嘆的精準手工製成。過去手工藝作品往往強調手作的獨特性,較少選擇以耗時的手工去模擬快速、低人力的工業化造形,然而作者對這些機械元件加以長時間細膩的修磨,似乎更增添了作品所欲傳達的嘲諷與無奈,同時又傳達了另一種冷冽的機械美感。

這件作品以防毒面罩之姿探討人為與自然環境的課題,靜置時可被看待成具議題性的物件。當它被配戴時,是否也可以轉身成為一件「可穿戴的藝術」(wearable art)?甚或是裝飾頭部的首飾?若是,那麼它又可以激起觀者或配戴者什麼樣的省思?

嗅味 嗅味
位能 位能

位能

    者:余孟儒(台灣)

作品名稱:《位能》

    質:黃銅、銀

    寸:22x17x28cm

創作年份:2012

主要技法:焊接建構、黃銅染黑

 

作品《位能》是以黃銅建構而成的頸飾,結構中使用了鉸鍊機關使作品可呈現展開與闔起兩種配戴狀態。當作品闔起時,呈現金色外觀的方塊造形懸掛於胸口,而當配戴者跳躍時,原本因摩擦力扣合著的小方塊便隨著震盪而鬆脫,成串的方塊隨著傾洩而出。作者先以紙模試驗出合適的結構與尺寸後再施作於金屬,自最大的方塊開始逐一製作,每增加一個方塊便反覆測試闔起與展開的狀態,確認每個環節的結構順暢後,再進行下一個方塊。金屬主體完成後,再以黃銅染黑劑將作品內側染至深黑,以凸顯內外空間的差異。作品在有限的空間中嘗試所能容裝的極限,如俄羅斯娃娃般大方塊包覆著小方塊,拓展了空間中的量體想像。

「位能」在物理學上是指物體在特定位置所蘊藏的能量。當物體從高處落下時,其潛藏的位能便釋放而出,轉為下墜的力道。隨著展開的作品自底下層層往上捲起,位能則逐漸累積,蓄藏於小方塊中。配戴者的跳躍像是翻倒了水杯、引爆了炸彈,使累積的位能釋放而出。連環滾出的小方塊伴隨著金屬間摩擦與碰撞的聲響,呈現能量釋放的軌跡。方塊表現著能量的釋放由大逐漸轉小,造形由原先幾何的方塊逐漸出現生物感的觸鬚,像是能量自太古濃湯中將無機物轉換為生命的力量,反覆闔起與展開的過程如同能量於萬物間無止盡的消長。

渴望 渴望

渴望

    者:陳逸台灣

作品名稱:《渴望》

    質:純銀

    寸:23x14x31cm(茶壺)5x5x3cm(杯子)

創作年份:2013

主要技法:鍛敲、焊接

 

這是一組茶具創作,包括一件擁有從壺身拋物線般向上緩緩伸展,最後在尾端開張的葉狀把手的茶壺與五個相配的杯組。作者將花葉的造形語彙融入茶器中,賦予銀壺蘊含飽滿水分的視覺聯想。每一個茶杯都像是一朵花,期待著茶壺上方的葉梢即將滴落的甘露,而位於壺蓋上的花卻無感於自己早已置身於甘露豐沛的壺中。似乎暗示著人們時常懷抱著許多欲求,卻總是忽略自身已擁有的美好。

此茶具組以純銀板材鍛敲成形,壺身造形曲線飽滿流暢,鍛打時產生的鎚痕細緻工整,展現令人驚嘆的鍛敲技術。茶杯與壺蓋的花朵型體以空敲成形技法產生具有量感的皺褶,同時也帶出柔軟有機的自然造形。茶杯在製作時先分別敲出兩個杯件,外層表面整平,內層則利用金屬絕佳的延展性,以敲鎚空敲形塑似花的意象。內外杯件經細細整合後再以焊接接合成一體,形成中空的雙層構造,如此一來除了達到隔熱的實用功能,也擴展了金屬薄板產生的空間想像,是作者將精湛的鍛敲技術應用於生活工藝之傑作。

鍛敲為古老的金工技法,時常運用在具有容器功能的器型。將一張圓形的金屬板材經由敲鎚與鉆頭的互動,由中心向外推展,平面漸變為立體。此茶壺具組展現了作者駕輕就熟的鍛敲技藝,同時也流露出令人會心的個人巧思。

視覺修復視覺修復

視覺修復

    者:陳亭君(台灣)

作品名稱:《視覺修復》

    質:紅銅、琺瑯

    寸:1510x6x7(最大件)

創作年份:2015

主要技法:金屬摺形技法、琺瑯、鋸

 

視覺修復系列作品以紅銅作為造形胎體,並在表面燒製琺瑯。胎體的成形使用金屬摺形技法(foldforming),摺形技法是指金屬板材透過摺疊、延展、再展開,使金屬產生特殊造形的一種技法。此技法的特點在於不同的折疊方式與延展方向的組合,能使金屬產生流暢的折線與豐富的空間。視覺修復系列作品的一大特色是作者將金屬摺形技法結合細密的鋸切工序,而被鋸切成細條狀的金屬則簇擁著形成如海葵柔軟而靈活的觸手,凝視這些小觸手的動態,彷彿能感受到如洋流或是風的外力吹拂。鋸切所形成的鬚狀部分也讓原先穩固的金屬結構變得柔軟而易塑形,使金屬能有更多變形、翻轉的角度,形成如生物般的柔軟意象。

視覺修復系列中琺瑯的燒製與紅銅胎體間的關係緊密且自然,琺瑯在此並非僅是紅銅表面的色彩裝飾,而是與胎體相互融合的個體。琺瑯順著胎體造型的弧度流動,流入小觸手間的縫隙、蓄積在胎體低窪處,呈現了材質本身豐富自然的質地。而作者獨特的琺瑯燒製手法,使琺瑯色澤不同於傳統琺瑯慣有的鮮豔飽和,溫潤霧白的色彩有如出土文物般累積著歲月侵蝕的痕跡。作品是作者記錄每道工序歷程的時間載體,像是生物蛻下的空殼、人類離去的廢墟,保留著過去生活留下的痕跡。凝視作品,能感受作者在每道工序中與作品對話的真摯情感。

昆蟲-螳螂昆蟲-螳螂

昆蟲-螳螂

    者:Lee Yojae(韓國)

作品名稱:《昆蟲-螳螂》

    質:牛蛙皮、皮革、純銀、鍍24K金、軟陶

    寸:27x12x5.2cm

創作年份:2015

主要技法:皮革縫合、建構

 

作品昆蟲-螳螂是以牛蛙皮、軟陶等複合媒材結合金屬,刻意製作出十分擬真的螳螂造型胸針。胸針的尺寸比真實的螳螂大上數倍,展現著生意盎然的姿態。用來固定衣物的背針置於螳螂的腹部,使人配戴時就像一隻巨大的螳螂停駐於人體,對於懼怕或厭惡昆蟲的人而言是一件充滿緊張感的首飾;然而作品中鍍金的蟲腳以及精巧的手工,又同時讓人忍不住欲接近欣賞。兩種對比之間透露著作者希望觀者在面對這些昆蟲時,能試著以不同角度欣賞昆蟲的意圖。由於一般社會的認知使我們對昆蟲產生不適的感受,無法不帶偏見地認識昆蟲真實的樣貌。然而當我們放下這些既定的認知,直觀地欣賞昆蟲的結構造型與色彩,便能從這些昆蟲身上發現到被忽視、神秘甚且讓人驚豔的美。

 

作者的創作手法並非全然寫實地複製螳螂的每個細節,而是以不同材質的特性借代昆蟲各部位的特質,例如以纖細堅挺的金屬表現靈活的六肢,以紋理豐富的牛蛙皮表現螳螂外骨骼堅實的質地,而變化多端的動物皮亦同時給予創作者豐富的揮灑空間。作者以各種精緻的工藝技術加上豐富的材質,成功地轉化了昆蟲給予他的省思與感動,也促成了大自然結構之美與工藝之美巧妙的結合。

存I-VI存I-VI

存I-VI

    者:張皓涵(台灣)

作品名稱:《存I-VI

    質:紅銅、黃銅、水干

    寸:16 10x6x7cm (最大件)

創作年份:2015    

主要技法:線切割、電鑄

 

這是一組六件的系列作品,就功能而言是首飾,然而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非侷限於功能。作品的主體是以工業技術─線切割將黃銅板切割成幾何造型的結構,並結合另一種工業技術─電鑄,經過長時間的電解作用使作品增生出不規則的紅銅團塊。電鑄是電鍍的延伸,透過電解使金屬離子均勻地附著於被鑄物的表面,隨著時間累積至一定厚度後,便可在被鑄物表層形成金屬外殼。在電鑄的過程中,原本應平均增厚的電鑄層可能因為被鑄物的型態或是電流等因素,產生不規則附著增生的金屬顆粒。這個在技術上被視為瑕疵的金屬增生物,經由作者轉化成為作品中為對身體病變的隱喻。

作者的創作主題關注於人造化學物質對身體造成的傷害,系列作品聚焦於環境賀爾蒙戴奧辛所引發的身體細胞病變,病變的細胞失控增生,成為人們懼怕的惡性腫瘤。作品的金屬結構部分以戴奧辛的化學分子式為藍本,六角形的幾何結構透過線切割技術取得的切割線條精準而筆直,產生極為冰冷的人造感,與電鑄形成的有機肌理形成強烈對比。在工整的結構上增生出一簇簇不規則的金屬團塊,有如癌細胞般無法預期地失控蔓延。

此系列作品雖為身體首飾,然作品並無傳統首飾以背針固定衣物的配戴設計,而是直接放置於人身上,透過身體直接接觸首飾,來表現疾病在人體內蔓延的聯想。象徵癌細胞的增生組織團塊以水干顏料濃豔的色彩呈現,更映照出異樣的病態美感。

凝視系列凝視系列

凝視系列

    者:陳映秀(台灣)

作品名稱:《凝視系列》

   質:黃銅、現成物、不鏽鋼線

    寸:13 11x5x2.2cm(最大件)

創作年份:2011

主要技法:焊接、硫化染黑

 

作品凝視系列源於對金工古老技術─粟紋法(granulation)的感動,是作者對這項技法的迴響、應用與再詮釋。粟紋法細工是項歷史悠久的金工熔接技法,其特性是能夠透過熔接,將極細小的金銀珠俐落無痕地與金屬胎體接合。它有別於一般焊接技法需借助焊料因而易殘留焊痕的現象。正統的粟紋細工作品多以細小的金銀珠排列組合於胎體表面,形成金工特殊的質感紋理與圖案表現,精細繁複的工法美學常引人讚嘆。

作者在這細膩的技法中開啟另一詮釋的角度,重新思考這項技法中「點」的概念,以點為基礎,延伸出各種視覺動態。將粟紋法細工放置於現代,《凝視系列》以工業量產的圓珠針取代過去製程繁瑣的金銀粒,裁去針端的圓珠針所留下的突起短線讓圓珠呈現了如卵狀、棘刺狀與觸鬚狀等不同生物感。與過去粟紋法細工不同的是,作者將圓珠作為結構本體,而非依附於平面的裝飾,形成了細膩通透的鏤空結構。在焊接上也以銀焊取代傳統粟紋法細工的熔接技術,刻意使用大量的焊料,使融化的焊料積流於圓珠間的細縫,產生濕潤沾黏的液態聯想,在視覺上轉化了金屬給人的固態形象。圈圍住這些群聚珠狀體的外框,呈現的蜿蜒有機線條,更加深了整體造型的流動感。

這組運用「偽粟紋法細工的作品,使觀者在視覺欣賞之外,多了一層觀照古代技法的延伸思考。

BC28-14-V2ABC28-14-V2A

BC28-14-V2A

    者:Hiawatha Seiffert(德國)

作品名稱:《BC28-14-V2A

    質:腳踏車鏈、不鏽鋼機械鏈條

    寸:28x28x14cm

創作年份:2014

主要技法:熱處理、鍛造、銲接、上蠟

 

作品《BC28-14-V2A》是由不鏽鋼構成的碗型容器。其表面肌理豐富,乍看像是由形狀不一的圓聚集而成,然而這些富有肌理的材料卻是取自與生活器皿印象相距甚遠的工業鏈條。作者將腳踏車鏈與其它廢棄的工業鉸鏈透過加熱、焊接、鍛打的過程,使鏈條彼此擠壓、聚合成容器。

此作品的特殊性在於對材料功能的轉換,原本不鏽鋼鏈條的功能是作為動力傳動的媒介,因此鏈條須以統一的規格製成,方能使每個單元結構之間順暢轉動。而在這件作品中,鏈條則被視為創作的媒材,作者先以焊接與鍛打破壞了鏈條的可動結構,使其失去原先的功能。經過鍛打而形塑的容器器形,賦予了鏈條盛裝的新功能。鉸鏈結構中純粹功能取向的孔洞與鉚釘在脫離原有功能後,鏤空的環與層疊的圓遂轉化為容器的裝飾紋理。此外,鍛打過程中產生的擠壓與變形讓鏈條原本幾何的造形變得有機,且充滿隨機的不規則感,大大地顛覆了工業機械量產零件的規格與標準化屬性,作品因而生成一股粗獷的原生力量,呈現樸質的手作美感,也使原隸屬工廠環境的鏈條,一舉晉身於室內或桌面。透過對材料、美學與功能的翻轉,此作品使觀者轉以審美的角度欣賞作者在勞動過程中賦予作品的張力與美感。

獨白I獨白I

獨白I

    者:歐立婷(台灣)

作品名稱:《獨白I

    質:鋼板,粉體烤漆

    寸:45x40x14cm

創作年份:2015

主要技法:3D電腦繪圖、氬焊、粉體烤漆

 

作品《獨白I》是由鋼板建構的容器,表面均白的粉體烤漆襯托器形細膩的光影變化。作品風格簡練,以純淨、平順的線條建構層次豐富的空間,猶如微型建築一般,引導觀者遊走於作品構築的天地,感受細微的摺線與流暢的平面。在空間的處理上,作者模糊了內外空間的分界,容器外側在一角局部轉為向內包覆的內外顛倒關係,而作品中間露出的三角空隙恰好連結了內外空間的交會,銜接了空間的流動性。

作者以容器作為自身的投影,閱讀作品的線條、塊面亦彷彿是對人的閱讀。作品雖毫無遮蔽地展現在眼前,卻叫人無法一眼看透。單純的幾何結構在移步換景中展現了不同造形與空間想像,隨著光線依環境變化,鋼構的堅實物件有時亦變得虛幻而不可測。如此細膩的空間結構是作者運用3D電腦繪圖與紙模試作,反覆嘗試追尋符合理想的造型與空間感,經過無數修改調整,直至造型確認,最後才以等比放樣金屬施作而成。

為了使作品可不受尺寸限制地完整呈現作者的構想,同時也為表現鋼板彎折構形後的精準美學,必須以氬焊接合鞏固全形。氬焊與粉體烤漆皆是廣泛使用於工業製程的技術,然而一般氬焊易留下條狀或不規則的焊痕,顯得粗率,作者則以精湛技藝掌控焊痕並打磨處理至如銀焊般整齊俐落,並施以粉體烤漆以強化造型之整體感與色澤之統一。作者將這兩種工業技術應用於細膩的工藝美學,使這些技術脫離了對效益與速度的追求,轉為對材質的感受與美感的傳達。

FlavourFlavour

Flavour

    者:陳綉怡(台灣)

作品名稱:《Flavour

    質:純銀、太平洋鐵木

    寸:30x20x7.3cm

創作年份:2015

主要技法:鍛敲、敲花、木雕

 

日常生活的觀察與體驗時常是創作者靈感的來源,《Flavour》便是作者將生活中對洋蔥細膩的觀察後,透過銀板鍛敲與木雕技術所製作出具實用性的茶具組。微觀洋蔥這習以為常的蔬果時,總是讓人驚豔於大自然所孕育的質感與構造之美。作者以觸覺、嗅覺、視覺等各種身體感官,感受洋蔥飽滿的重量、辛辣刺鼻的氣味以及外皮優雅的紋理,將這些觀察反思、醞釀、再詮釋於作品中。

這組作品的主要技法是鍛敲,將純銀板材自平面慢慢鍛造成洋蔥般飽滿的形體,再以敲花技法賦予表面細緻的紋理。作者的敲花風格樸質而自然,一鎚一鎚細膩地呈現洋蔥皮優雅的紋理,同時展現了洋蔥形體的渾圓飽滿以及乾枯皺縮邊緣。把手部分則以太平洋鐵木雕磨成敦厚扎實的有機形體,讓人觀之即可想像手握時的穩重感。茶壺造形與表面肌理融合為一體,轉化了觀者對金屬材質堅硬的印象,金屬彷彿一同乘載著水分的飽滿與枯竭,見證一幅幅溫馨的歡聚畫面。

此作品同時也是一場作者對味覺想像的遊戲,當使用者以一顆飽滿的洋蔥形象醞釀一壺茶,茶的清香與氣味濃烈的洋蔥形象結合時,正是作者試圖誘引使用者延伸對品味一杯茶的想像與感受。茶與洋蔥兩者並置或疊合,無論是在視覺、嗅覺、味覺甚至觸覺上皆是不合常理的組合配對。令人不禁好奇,作者的弦外之音是否也帶著一絲戲謔或幽默?

速食餐具

作    者:張湛敏(台灣)

作品名稱:《速食餐具》

材    質:黃銅

尺    寸:16x8.3x8.3cm(最大件)

創作年份:2012

主要技法:金屬腐蝕、焊接建構

 

面對當今社會即食即棄的速食文化,作者以緩慢的金工創作給予回應。作品《速食餐具》以薄黃銅板材建構模擬大眾熟知的薯條盒、漢堡餐盒、飲料杯等速食餐具造形,餐具表面滿佈金屬蝕刻的文字。堅挺的黃銅結構以及作者製作過程中所投注的時間,在在都與追求方便快速的速食文化形成強烈對比,兩者拉距出一股無形的張力。隨著消費主義與速食文化的急遽發展,速食餐具被快速地生產與丟棄,成為低成本高消耗的食具,所使用的材料也屢屢造成環境負擔與回收困擾。這些餐具脆弱不耐用,同時又近乎永恆地頑強存在著。

作品表面蝕刻的文字取材自一篇描述有關史前人類餐具使用的文章。層疊的文字被反覆蝕刻於金屬表面直至鏤空通透,堅硬的金屬因而顯得飄渺脆弱,成形後黃銅表面刻意以化學藥劑染成不均勻的深褐色。透過殘破的紋理與暗沉的色彩營造出如出土文物般的質地,引發觀者以觀看古文物的角度試著去面對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作者以細膩、緩慢又謹慎的態度和工法建構起一個個代表速食文化的容器。對比用之即棄的速食餐具,刻意營造出考古出土文物意象,在快與慢、新與舊、廉價與珍貴的對立價值中,隱約提醒觀者:當我們以現代的角度觀看史前人類使用餐具的方式時,也不妨揣想幾千年後的未來人們觀看當今的速食文化時會產生什麼觀感。

 

Wow! Gold挖金塊

作    者:潘俊璋(台灣)

作品名稱:《Wow! Gold挖金塊》

材    質:鋁

尺    寸:22x8.2x1.5cm

創作年份:2011

主要技法:CNC加工成型、鋁陽極染色

 

《Wow! Gold挖金塊》製冰盤組的構想源自黃金博物館著名的大金磚。將水倒入製冰模具中冷凍,便可製作出數塊晶亮透明的黃金磚,以及一把可製作冰圓鍬頭的攪拌棒。作者以幽默逗趣的手法將原重達兩百多公斤的大金磚搬入冷飲中,再同時以冰製成的圓鍬攪拌棒攪拌,讓使用者在享用清涼飲品的同時,亦可如淘金一般享受於挖掘杯中一塊塊沁涼透明的小冰塊。淘金與製冰盤的連結讓生活中平凡的製冰與攪拌動作充滿探索的樂趣,是兼具視覺與心情享受的設計。此產品整體的形式安排細膩且準確,製冰盤本身即為簡易的模具,具有可一再複製的功能與象徵性,將製冰盒與金塊連結便形成了金塊源源不絕生成的意象,增添生活中的趣味性。

此產品利用質地輕巧的鋁作為材料,可承受長期使用過程中劇烈的溫度變化。作者以3D立體繪圖軟體建構製冰盤的造型,再以CNC設備將造型切削出實體。經過細修與拋光使金屬表面光滑平整,最後以鋁陽極染色技術,讓製冰盤產生如黃金般閃耀的金色光澤。鋁陽極染色技術可使鋁產生其它金屬難以呈現的色彩質感,其原理是透過電解鋁,使鋁的表面生成一層氧化膜,利用氧化膜多孔隙的特性,讓色料可牢固地被吸附於鋁的表面,呈現繽紛且飽和的色彩。此產品在開發中是以CNC技術將金屬逐個切削成型,一旦產品進入量產階段時,則可開發特製的沖壓模具,以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明燈

    者:詹曉晴台灣

作品名稱:《明燈》

    質:925以上純銀、白科技寶石

    寸:1.2x1.2x2cm(最大件)

創作年份:2011

主要技法:焊接建構、包鑲

 

飾品《明燈》以採礦燈為靈感,將採礦燈原先以探照為目的的功能造型經過轉換、縮小,轉變為裝飾人體的美感表現。《明燈》系列分別呈現了吊飾、項鍊墜飾與耳環三種型態。當礦工在黝黑的地底下開採時,採礦帽是漆黑環境中的少數光源,猶如一盞明燈指引方向,具有實際功能以及心理層面的平撫與安定的力量。作者以寶石替代光源,在環境中閃燦著,亦有明燈不滅的意涵。同時作者也將採礦燈的形體結合了鈴鐺結構,使每一次的聲響都是平安庇佑的祈福,平靜人心。

作品的原型先以鋸切、鍛敲、焊接、銼修等金工技法建構而成。從版型鋸切、立體建構到焊接組裝皆以手工細心修琢,猶如礦產在層層工序下才能開採的珍貴礦物。完成後用硫磺水染黑處理,使作品的細節縫隙留下時間的痕跡,呼應採礦帽長期使用應有的質地。作品整體做工細緻精巧,將細膩的工藝美學融入可量產的產品設計中。而金工製程的可能性與限制亦影響著作品的造型,這使《明燈》系列飾品造型具有金工工序的痕跡,例如採礦燈燈壁平順的曲面以及造型中厚度一致的線條,都是金屬建構過程中容易展現的造型語彙,這是以其它材質替代製作時難以呈現的造型風格。這樣的風格即使在往後量產需要大量翻製鑄造時亦可被保留住,使材質與造型彼此相輔相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