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花絮

字級: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

焦桐飲食講堂—生活的底色:粥

焦桐飲食講堂—生活的底色:粥
中國食粥史悠久

黃帝烹穀為粥

開啟了農耕文明

演變至今 粥品已有數百種

粥兼備救急充饑與養生功效

李時珍說米粥能「利小便,止煩渴,養脾胃」

粥是暖身又暖心的食物

僅是益於保健強身的粥品就多不勝數

南人較北人愛吃粥

小米粥是北方產物

老北京心目中的滋補食品

我後來愛上它黃澄的色澤飽滿

又聽說小米富含色氨酸

能促進大腦神經細胞分泌催睡的血清素

進而改善睡眠的欲望和睏倦程度

這一切正符合我這種糟老頭的需要

我年輕時對粥用情不深

年紀大了才鍾情於它

竟有「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驚喜

白粥的香氣很含蓄是純粹的米香

口感黏稠柔軟不勞牙齒咀嚼滑進食道

暖了胃腸直接溫潤到心裡

有一種平靜之美一種謙遜的態度

淡泊 不張揚 一種閑適感

它像不器的君子有著非常寬闊的胸襟

粥是生活的底色 可鹹可甜可稠可稀

任何菜餚在它面前都被贊美了

最令人驚嘆的至味

是自然樸實的滋味

並非有心輕富貴

是不浮誇、不雕飾的清淡味道

啜一碗清粥 帶著感恩的文化內涵

和勵志能量 讓絕望的心產生勇氣

 —論粥•焦桐—

 

  

 

 

 

 

 

 

 

 

 

 

 

 文學家駐館 焦桐飲食講堂《生活的底色:粥》圓滿落幕

 

在8/12這天,與焦桐老師一起體會人生的至味~

【所從何來——粥史】

粥品並非難以獲得的料理,因為其簡單、常見,至使人們忽略粥品的由來。焦桐老師於這次的講座中,跟大家分享「粥史」。單純的粥竟與古代國家大事相關——祭祀,中國江南地區有著「蠶桑節」與「人口粥節」的習俗,以粥祭祀貓鬼使之不危害人類。又再追溯粥品的起源,黃河流域以農耕起家,將穀物和水烹煮,「粥」於是誕生。

【所用為何——賑災、養生】

如前所述,粥品並非難得,故而於戰爭、災荒時期,「粥」成為人們記憶中最鮮明的飲食。明代張方賢〈煮粥詩〉說道:「一升可做二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描繪出粥比飯更能填飽肚子,也因為粥品的此一特性,使啜粥聲成為飢荒之年動容的聲音。

粥品的功用並非僅止於此,同為明朝的李時珍,說明粥有三大益處:「利小便、止煩渴、養脾胃」促進人體代謝之外,因為粥品或水故止渴,又其烹煮過程所熬出來的成分足以養胃。

看似簡單的粥品卻有無窮的功用。

【所重為何——本來面目之至味】

粥品從清粥演變至今,如其功用一般,已有多種樣貌。在基本的米、水之中,加入許多佐料,使之成基本款的甜粥、鹹粥,或是講求養生的紅棗粥、枸杞粥,更甚是營養均衡的雞肉粥、魚肉粥、燒鴨粥等。這些口味的粥品雖然新奇多樣,但焦桐老師也以袁枚的例子說明所謂粥的「至味」:「近有為鴨粥者,入以葷腥;為八寶粥者,入以果品,俱失粥之正味。」粥的「本來面目」,就是最美味的料理,其他佐料雖然增添不同的滋味,但同時也掩蓋其本具的至味。

【讀者回饋】

.感謝貴單位不避繁瑣辦理講座。

.謝謝全體工作人員的辛勞

.感謝守讓堂,每次的活動都很精彩。

.微電影雖然所費不貲,但引起目光的效果很好,進入菜市場,有人間煙火氣。圖片、影像的導引還是必要的,畢竟吃的是食物,實體拍照出來的呈現,會讓人想去尋覓體驗。

 

焦桐飲食講堂已結業,感謝所有與會的貴賓,與我們共度8個美好的早晨,一同品嚐文學之味。也誠摯邀請對於文學有興趣的夥伴,參加我們接下來6場的「文學家駐館」講座,從飲食文學延伸的相關議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