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紀錄片放映院】活動花絮

字級: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

2023年3月映後文字紀錄:女影人生

女影人生 映後座談
 
出席:策展人陳慧穎
主持:策展人 胡延凱
時間:2023年3月4日(六)16:20
地點:府中15紀錄片放映院

主持人:《女影人生》這部影片是去年臺灣國際女性影展的閉幕片,今天非常歡迎女性影展策展人陳慧穎,這是一部非常懷舊,而且很有電影情感的一部作品,我覺得幾乎是為女性影展量身定作的影片,可以先聊聊去年你們看到這個作品的時候,第一個感覺是什麼?

 

陳慧穎策展人:我先稍微講一下這部片的導演,是申秀媛導演,在南韓非常備受矚目的女導演,所以我們算長期追蹤她,一聽到她有相關的新作,又是跟女導演有關,還有電影史或者是戲院有關係,我們就覺得非常有興趣,所以在滿早的時候就選定了,也剛好我們去年的開幕片是田中絹代好不容易被修復來的作品,那申秀媛這部片裡面也在講一些五六零年代、早期的女性影人的故事,其實跟田中絹代的一個角色是可以互相呼應的,因為田中絹代也是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女演員,但是她的導演生涯反而沒有受到矚目,其實她的導演作品真的都非常非常的精彩,所以去年就是用這樣的開閉幕的形式,去呼應這個主題。

 

 

陳慧穎策展人:這部片我覺得很有趣的一點是,我想要先從申秀媛導演這個部分開始講起,因為她的作品大概是從2010年的《膠捲家庭》開始的,那是她的第一部作品,在講說一個導演她放棄她原本的工作轉職當導演的過程,所以《膠捲家庭》跟時隔十幾年後拍攝完成的這部《女影人生》其實是相互呼應的,我覺得很有趣的是這部片主角的名字,跟《膠捲家庭》裡面的主角名字是同樣的名字,但在很多的角色背景設定上有一些調整,但這部片跟《膠捲家庭》的確可以視為一個好像是她經歷這麼長的一個創作時間,反思她自己的創作概念以及她自己身為一個女性導演在整個電影圈的狀態,尤其在這部片更加的明顯,我覺得很有意思是導演能夠拍出《女影人生》這部片,很大一部分是她經歷了6部作品,以一個女導演在韓國來講其實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像今年或者近幾年來,才開始看到有一些比較年輕新銳的女導演出來,但是早在申秀媛在一開始拍《膠捲家庭》的時候,其實沒有那麼多女導演出現的,所以有點頭尾呼應,就是在過了這麼久之後她也累積了一定的實力,也讓大家可以相信她,可以拍這樣的一個題材,之後她又把她關注的一個面相轉回女性創作者身上,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她自己也深深的知道說這樣的題材在韓國投資方的眼裡可能不見得能夠受到喜好,所以其實她真的是有點豁出去的方式來拍攝這部片,她自己有蠻多分享是有提到她說拍片跟寫劇本寫了那麼多年其實她已經深深的知道什麼樣子的類型什麼樣子的題材會受投資方肯定,但她覺得好像有一個未完成的希望,也是一個使命感,絕對要不管怎樣都把這樣的一個題材拍出來,所以才有這部片。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這部片在當初找投資方的時候,就如她自己所預測的非常非常的困難,她最後只有申請到一些政府補助的錢,透過這樣的方式以較低預算的情況下把這部片完成,所以為什麼在這幾年來,有很多強調女導演題材啊或者是女性相關的議題啊等等的,可是在回到韓國的一個脈絡下,像這樣子的題材還是非常的不受認可,那我覺得這一點也是某種程度上也還是在呼應這部片當中所試圖要探討的一件事情。

 

 

 

陳慧穎策展人:我覺得這部片另外一個很可貴的是一方面回應了申秀媛自己本身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另外一方面它也帶出很多比方說像是編劇、剪接還有演員等等不同的面相,甚至還有電影資料館這樣的一個角色,所以這部片其實是用非常廣的一個方式去面對不只是導演在現今的狀況,也擴及到整個影視產業是怎麼樣子的觀點。

 

陳慧穎策展人:我不知道大家對申秀媛導演瞭解多少,但是我覺得她的經歷真的非常有趣,她拍《膠捲家庭》那時候她是43歲,她其實之前都不是學電影的,她是一位歷史老師,但是她離職一心想要寫小說,卻誤打誤撞從編劇開始著手,就這樣子成為導演,所以膠捲家庭就是有點回應導演自己,從完全不相干的領域到電影產業,那這部片又是更完整的呈現她走了這麼多年之後的一些反思,我覺得這樣子的題材真的是只有申秀媛導演可以拍的出來,她有分享到說有些是她自己親身所經歷的,比方說早期進入剪輯室會有人在撒鹽啊,其實像類似的情況就是在臺灣也是偶爾會發生,早期可能女生月經來你就不能拿攝影機,這樣一個非常荒謬的情景。

 

 

陳慧穎策展人: 至於導演為什麼會選定洪恩遠這一位導演,其實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她早在十幾年前,她就有幫一個電視公司做一個片子叫做《a woman with camera》,就是指扛攝影機的女性,在這個電視作品當中她就有訪問到洪恩遠的女兒跟她的剪輯師,這樣子的一個經歷讓她非常非常大受震撼,因為連她自己身為一個創作者,從來都不知道這些人的存在,這樣子的一個經歷其實就一直伴隨著她,那時候她訪問那個導演,三部作品都還是遺失的狀態,是到2015年這部片《女法官》才被片商找到,片商找到的這個片段其實也不是完整的,片商找到的片段,然後她捐給KOFA也就是韓國的電影資料館,電影資料館馬上把它修復,但是這個是不完整的片段,實際上的事實是跟這部片大家看到的狀況不太一樣,就是這些片段沒有被找到,但這部片當中她就有把它變成一個比較虛構化,比較浪漫的一個詮釋,就是說哦好像真的找到了,能夠被重新放映。大家如果真的對這部分有興趣的話,其實KOFA她們定期都會在YouTube上面上傳所有她們修復過而且是授權過的素材,是供給所有人可以觀看的,所以在網路上是可以找到女法官這部片,雖然她有部分遺失,但我覺得是還蠻蠻親民的一個取得模式。導演也就是因為這部片被修復的契機才讓她深受震撼,說那我絕對要把這部片給拍出來,這是一個好像是堆疊是很久的一個時間軸。

 

觀眾:因為影片前面她的鄰居有一個在車子上燒炭自殺的,好像前面有聽到一點聲音,那到後面那個鄰居又跑回來了,我覺得好像中間是不是有要表達什麼,又看到那個好像是那個女導演的影子,不曉得有沒有什麼隱喻。

 

陳慧穎策展人:這個部分其實很常被問到,我覺得是一個很有趣的一點,大家還記得導演她是拍什麼的嗎,她平常拍的是鬼片,然後她意外接到這個KOFA的案子之後好像進行有點像是偵探的探索,就是開始去尋找各種蛛絲馬跡啊然後探問很多參與過的人,就很像是在偵探在辦案的那種感覺,導演自己有明確的說為什麼會有鄰居跟在車上的女人,好像有點不清不楚,又有點消失,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她其實是想要呼應,像她們兩個或者是甚至是在養老院裡面的男演員,其實都是平常不小是會被忽略掉或者是想要掙脫什麼,或者是被關著想要離開的一個情境,她其實是想要用這樣你在日常就可以感受到的一些微妙的元素,去解釋歷史很多的聲音其實是有時候就這樣沒了,或者是很難去好好解釋的狀態。因為導演很擅長類型元素的運用,她在前幾部作品比較明顯,像這部作品裡面她其實就把它降到最低,可是剛剛您提到的那幾個元素,我覺得其實有一點都在呼應她比較擅長使用的一些懸疑感的東西,

 

陳慧穎策展人:導演有看到像影子的女導演,也是她把它變成一個像鬼魂重返的那種感覺,我覺得都是她的一些小巧思,就是怎麼樣把好像很死板的這種電影式的東西,穿梭在她的日常當中,是可以這樣子作一些對話空間。

 

陳慧穎策展人:我覺得韓國的狀況近幾年來,這可能會擴及到其她比較可能性別運動的一些觀察,她其實是相互呼應的,像在2019年的時候,韓國部分的獨立電影節跟機構還有大學,她們其實是有聯合發起一個運動,就是支援女導演的作品,有點像是整個產業界的一些措施,但在韓國的一個情況就是,雖然感受到有很多的推力在促進這件事情發生,但我也必須說在韓國的阻力又比在臺灣就是來的更為深刻,就是她的反作用力非常非常的大,這個大到有很多反女性或者是反女性主義的組織不斷的冒出來,在韓國這樣子性別不平等的情況已經非常久了,當她變得非常久之後,突然有一個聲音好像全面翻盤過來的時候,你可以感受到反竄的威力有多麼大。那我覺得相對在臺灣來講的話,臺灣我自己會覺得,的確我們好像看到有一些女導演出現,可是真的憑良心講,我覺得是一個比較溫和的狀態,不會覺得說喔女導演好像突然變多了,完全沒有,我反而會覺得是相對持平跟停滯的一個狀態,當然我們在臺灣的性別相關運動所引起的浪花也不會像韓國那麼的激烈,但我覺得這也是可以反思,就是在臺灣的情況下要怎麼樣子推,我覺得挑戰是很不一樣的。在臺灣反而會常常會聽到說大家覺得好像性別已經平等了,或者是某些性別運動已經走到一個高峰了,那是否我們就可以不用去探討這件事情,我會覺得完全不是,你從生活中各個小地方其實還是可以感受到這樣子不對的狀態。

 

觀眾:我有在看女性影展,我有幾個關於女性影展的問題,第一個就是女性影展有沒有調查觀眾的性別比例?還有就是因為我記得很年輕的時候,看女性影展常看到很晚,三更半夜然後在西門的獅子林電影院感覺也不是很安全,就是在策展的部分會不會考慮到這些問題?

 

 

陳慧穎策展人:謝謝,我們好像搬來華山很久了,華山的話好像不會到半夜,這個部分可能會是考慮到非常多不同的層面所以有點難直接的回答,但是如果說觀眾比例的話,我們一直都有統計,我覺得還蠻有趣的是大概從16年開始,男性觀眾比例有明顯的增加當中,我們也還在不斷思索到底是為什麼,但是我覺得在策展的面相,我們會希望透過影片也儘量的開拓她的各種可能性,那這個比較像是從策展面向試圖去做到的。

 

陳慧穎策展人:我覺得每年影展都會有很多的就是還蠻感動的事情,像剛有提到男性觀眾變多,還有年輕的觀眾也變多,這個其實都是有點跟隨我們的選片的角度,產生的一些變化,可能她不見得是完完全全要跟女性主義有關,或者是她一定是在講女性相關的議題,她可以是非常非常廣的,那這個面相我不知道其實我們不太確定,是否真的完完全全跟整個觀影習慣或者是觀眾組成有關,我覺得這部分比較持保留態度,因為我不太想預測觀眾到底為什麼會來看我們的片子。

 

 

陳慧穎策展人:最後想要再稍稍補充一下,關於這部片的一件小事情,大家有注意到主角是誰嗎,有覺得她有一點眼熟嗎,就是《寄生上流》的女管家,這部片就是在她演出《寄生上流》之後,首次擔綱主角的作品,我覺得某種程度上她的演員經歷我覺得也可以跟這部片裡面導演的角色有一點相互呼應,因為她在戲劇圈也是打滾了很多年了,28年或者是快要30年,然後才因為這樣的片子出現才得以被重視跟正視,那像這部片我覺得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呼應這個部分,所以我覺得這部片真的是融合了各個很不一樣的面相,希望大家會喜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