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關於新北市社區營造

字級: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

新北市青年參與社造行動

為鼓勵對社區公共事務具有熱忱及理念的青年,展現創意與社會創新,新北市青年參與社區營造行動獎勵計畫自104年開辦至113年,共獎勵80案,獎勵總金額為781萬元。精彩案例介紹:

 

 

 

 

CHT-張耀瀚-「汐止樟樹灣-角落市集計畫」

 

樟樹灣為新北的原住民都市聚落之一,藉由辦理「角落市集」,結合社區青年及在地長者的專長知識共同籌劃,凝聚社區族人關係,透過交流,維繫體現原民共享、共作與互助的精神

 

 

 

 

 

 

遊境感知所-葉俞君-「圳邊拍賣會—塭仔圳議題式桌遊教案推廣計畫」

以遊戲故事敘說塭仔圳議題,結合「行動博物館」的教具箱概念,與新莊、泰山的學校和社團,以及北投洲美社區合作舉辦桌遊課程,透過角色扮演與玩家共同思辨,想像未來城市的居住議題,建立連結學校師生、社區居民和團體的倡議平臺。

 

 

 

 

 

 

 

新北環境文教協會-林威翰-「鶯歌國慶街人本道路公民會議」

隨著近年鶯歌地區的城市發展與人口增長帶來的交通問題浮現,招募志工進行議題宣導,配合網路直播工具提升能見度,發起公民會議,同時以影片與文字描述方式記錄計畫過程,改善國慶街人行空間交通的功能性、安全性、親和性。

 

 

 

 

 

 

 

社團法人臺灣放伴教育協會-謝忠瑋-「2022『社區與地方議題』教案開發及教師培力」

協助教師設計「社區與地方議題」課程教案,藉由坪林區社區營造經驗,建立一條可實踐於課程之地方知識學習路徑。從社區營造教案開發,落實跨領域精神,降低課程執行難度,也透過實作工作坊,培力教師實踐社區營造課程教學。

 

 

 

 

 

 

 

 

新莊騷-梁勝欽-「【在地誌造所】刊物共編培力計畫」

透過培力志工共編協力,發行深入淺出的地方刊物—新莊騷,串連各方單位,開啟世代溝通與對話,藉由新穎創意的主題企劃,共同探索新莊故事,並記憶累積地方認同,創造品牌價值,持續深耕、發揮影響力,呈現在地共創與共好。

 

 

 

 

 

 

 

Yoshi Creation有色創作-黃皓愷-「淡水公司田溪NEW Tribe」

由淡水新市鎮週邊包含來自香港、馬來西亞,以及台灣中南部縣市「北漂」青年所組成團隊,運用專業整合公司田溪的社區產品及公司田溪市集活動,以新媒體行銷加強推廣在地產業及品牌塑造,經由推廣和行銷活動加深新舊社區交流,推動在地認同和參與,讓新淡水人認識自己的在地特色,加速協助社區品牌孵化。

 

 

 

 

 

 

 

浮游集團-黃俊齡-「浮游共生計畫」

讓藝術「真實走入」浮洲的街道巷弄裡,與浮洲的自然產生人文藝術對話,帶領觀眾認識這片土地。不論觀眾是否學過藝術、不論工作,也不論年齡,都能享受這個演出、真實的體驗浮洲,翻轉浮洲印象。

張廖客家人-廖梧佑-「尋找張廖客」

用影像開啟的尋根之旅,記錄盤點家族歷史,用展覽、講座介紹安坑一群生廖死張的客家人,擴大安坑在地居民相互理解,也藉此帶領家族親友、展覽及講座觀眾,一起思考自我的文化傳承與價值。

暗坑文化工作室-吳柏瑋-「暗坑文化復興計畫–地下暗坑!古墓派集結大作戰」

藉由墓葬相關的保存與調查,了解區域發展的文史痕跡,透過「古墓派」的新店第六公墓及中和第一公墓、第三公墓踏查,補充暗坑在地文化變遷紀錄。

三分芝一-賴芝瑩-「『就是那一味!』 三芝北新庄料理故事採集」

透過圖像故事及食譜刺繡的社區料理故事採集,認識社區長輩的手路菜背後呈現的社區多元族群融合現象,北新庄的文化包容各種族群和宗族的特色,挖掘看似無奇的日常中,在地感動的故事,讓人重新發現和思考土地的本質與人群關係。

豬哥漢農莊-潘俊青-「紫東社區傳統文化-鑼鼓陣紀錄之旅」

透過社區耆老訪談與組織社區鑼鼓陣,紀錄平溪紫東社區曾經盛行的鑼鼓陣文化,以科技記錄及參與地區各式活動演出,保留在地文史資料、延續在地文化傳承。

人人OKGO-陳銘哲-45度走讀鶯歌

延續去年計畫,由去年的輪椅族踏查者擔任導覽員,帶領鶯歌在地里長及對於鶯歌文化有興趣之民眾等,一起以輪椅族45度的視角『走』鶯歌之路,『讀』鶯歌可更好之處,讓走讀路線更加友善,也提供輪椅族工作與接案機會,顛覆一般人對重度障礙者無法工作的刻版印象。

新北市環境文教協會-林威翰-鶯歌國慶街人本道路公民會議 3.0

透過訪談拍攝民眾、民意代表及專家,以3個不同角度探討街道改進的期望與挑戰,並深入了解街道老商店、新進駐商家、醫療診所及小吃店等需求並採集對街道的夢想,繪製成圖文,回饋至在地社團與目標街道,激發更多民眾產生共鳴與想法。

北大柑園樂活農園-邱昌宏-石頭溪圳追憶逝水年華

辦理水圳走讀踏查、水圳地圖繪製、螢火蟲族群監測、生態調查、營造泡腳池等活動,最後與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台北大學USR Hub、哈佛社區管委會合作辦理「物的議會-假如  會說話」工作坊,透過議題討論,發起學生及居民對水圳未來20年的想像。

採集人共作室-張筱翎-北勢溪流域餐桌2.0—降霖坪林的三態飲食

延伸北勢溪流域餐桌1.0計畫,拜訪更多在地農家與當地採集人,尋找更多地方風土食材,以基礎且簡易的三種發酵方式:醋、發酵糖漿、天然酵母氣泡飲各設計一式工作坊;並與在地店家合力研發與測試食譜,最後以半日的流域餐會活動展示計畫成果。

走水行動計畫-詹培昕-茶鄉與茶港,百年茶路的產與銷

透過文獻蒐集、田野訪談等方式調查過去往來茶鄉與茶港間的茶路,配合地方誌<走水>做實體及線上傳播,也透過於茶鄉坪林與茶港艋舺舉辦工作坊,讓更多人認識茶產業。

筑美空間設計-葉治維-枋橋憶

建立屬於板橋府中在地故事館的,述說在地人事物的故事,讓具有歷史、文化、回憶傳承意義的故事能遞延下去,使身為板橋人的我們不僅熟知過去,更深刻認同腳下的土地,延續過去,共譜板橋的現在和未來。

新二代暨東協青年發展協會-陳志威-《西貢尋蹤-失蹤的戒指》線上解謎遊戲

針對喜愛探索異國文化與熱愛解謎遊戲的玩家,透過遊戲啟發玩家對越南文化的理解,由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精美的圖像、動聽的音效和挑戰性的解謎,將異國文化融入電子娛樂,培養玩家的文化尊重和理解,以達到娛樂與教育並重的目的。

地方媽媽愛說故事-簡仰町-嘿唷~嘿唷~到永和拔蘿蔔

從媽媽們做起,透過培訓計畫,帶領中小學生深入認識永和地區,建構永和歷史的基礎,進而對永和的新開發有所感,一起投入關心在地社區建設與文化保存,期待新一代也能組成導覽小隊,為這個城市的旅客或是住民介紹永和。

囡仔劇團-張景怡-在青春中走進時光之道-巷弄內的探索旅程

建立自發性青少年社群網絡,以讀劇會與工作坊等方式,喚起青少年對社會的公共意識,也由青少年角度發聲,讓教師、家長等族群了解青少年真正的聲音,共同討論正確判讀觀念。

福立方-張致遠-溪畔搞市

 以城市基礎建設概念,建立「創造可能性」之前所須的「基礎條件」,本次聚焦於「促進社交聚會」、「形成特定慣例」、「協議治理型態」、「教育與技能培養」4面向,醞釀未來社造能長期在地永續發展的能量

 

狸長的好朋友-陳聖盈-《相逢警察村:新舊記憶交匯》

以故事採集、警察村攝影工作坊、繪畫工作坊、《相逢警察村》展演市集等形式紀錄警察村歷史生活舊記憶,將其發揚傳播與不同世代與族群,也將博愛街現有的綠地賦予文化意義,讓場域成為故事的匯集點,汲引群眾對綠地、建物等場域未來發展的想像,帶動居民參與社區營造,凝聚社區能量,朝向未來打造新店文創基地目標邁進。

森林聚落-孫文凱-編織記憶中的古老故事-原青故事劇場

透過戲劇元素,集結優秀的原住民藝文工作者及對文化傳承有所嚮往的原民青年,讓原住民青年認識自身的文化,透過尋找自己族群的古老故事進而認識自己的土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