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媒體報導(108年)

字級: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

【專欄文章】清法戰爭 歷史再現 系列專題(十四) 文化路徑導覽 清法兩軍路線重現

1884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是清廷在臺灣的唯一勝仗,今年適逢滬尾戰役135週年,以1884滬尾─清法戰爭滬尾之役計畫,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獲文化部「再造歷史專案計畫—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歷史場域重現計畫」補助,以紀念該戰役的勝利,於今年10月起至2020年底舉辦系列活動外,並以清軍和法軍的文化路徑導覽,帶領民眾認識滬尾之役。

 

 

10月12日下午是由淡水文史工作者張建隆老師帶隊,帶著參與者從濱海沙崙出發,搭著小巴,踏上清法戰爭路線,體驗法軍行徑的路線。第一站的程氏古厝,是典型的三合院農舍,當時清軍駐兵於此,正是清軍運用戰術圍剿法軍致勝之地,透過古今地圖的對照說明,了解法軍路線和清軍作戰方式。

 

 

接著,搭上小巴到沙崙海水浴場,,這是法軍登陸及撤退的地點,沙崙港口是沙灘,不適合船隻靠岸,所以法軍600人從軍艦換登小艇跋涉上岸,但清軍運用地形優勢和海岸邊茂密林投樹林屏障,趁勢攻擊,打亂了法軍原本井然有序的兵陣,措手不及下,法軍敗陣倉皇逃回船上,這是清朝時在臺對外的第一場勝仗。

 

 

環繞沙崙沿岸後,來到第三站望高樓,此處原為紀錄中臺灣最古老的燈塔,也是第一座民營燈塔。當時法軍試圖登陸,受到清軍攻擊,於是法軍的信號兵奮力登上這座燈塔,發出撤退的訊號。當年於此登高望遠可以看到遠方漁船的燈塔,經歷歷史軌跡塔台已無蹤跡,隨著文化路敬導覽,可遙想當時的戰爭情景。

 

 

緊鄰三個據點為金目港仔溼地、瓦店埤、白砲台,位於現今天生國小旁的濕地至中正路一段中間路段,為當時清、法兩軍交戰地點,瓦店埤更是清法雙方攻擊最猛烈,死傷最慘烈的地點;白砲台是當時清軍用石頭封港,導致法軍無法上岸的地點,戰爭時,清軍只有這2座砲台,遂緊急新建3座大砲作為補強。現在舊地重遊,砲台已不復蹤跡,只見石堆,當時因為砲台水位太低而給砲台做的記號。雖戰時遺跡已不復存在,但藉由設置導覽告示牌及QRCODE碼,為遊客重現當時激烈戰況,在現代印象中找尋古戰場榮光。

 

 

接著探訪水雷營舊址,分成內、外城遺跡,內城岸遺跡為現今的高爾夫球場,今僅存外城岸四段較為完整,分別為「太子宮段」、「沙崙停車場段」、「百姓公段」、「後備學校段」。張建隆介紹,當時法軍原訂的第一目標是水雷營,期望佔領水雷營爆破水雷再清除淡水河口,好讓軍艦進入淡水河;而清軍為了防守,填石沉船塞港並舖設水雷十枚,形成雙重封鎖線。水雷營的守衛是滬尾之役成功的關鍵之一,讓清軍順利保住了水雷營,也讓這場戰爭快速落幕。

 

 

最後,到達得忌利士洋行,正進行「1884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展覽,透過文字和展品還原當年的場景,現場互動式的展示,讓觀眾輕鬆地浸入歷史情境,這場充滿歷史知識的人文之旅在此落下完美的句點。

 

 

1884清法戰爭滬尾之役裝置藝術 花與未來

除了文化路徑之外,在淡水ㄧ些景點也再現歷史與對未來投射出期許。在淡水捷運站外面淡水河的草地區,由藝術家李明學與談献華以滬尾之役場景為發想,將戰場上的兩軍象徵,法國國花鳶尾花與淡水海邊林投樹為意象,作為文化融合象徵做為滬尾之役開端,雖是戰事卻也是交流的開始,讓後人省思未來的故事。

 

1884清法戰爭滬尾之役裝置藝術 觀潮藝術廣場裝置藝術品

延著淡水河金色海岸,到達觀潮藝術廣場,看到獨特的三角柱體排列,遠處看似船隻,近看卻是將滬尾之役情事擺在面前。白天是獨特的藝術作品,晚上則是採用「光雕技術」、「斜投影技術」、「手機互動串流技術」等科技技術,讓歷史與科技相互結合,可以使用手機為主要人物置換美輪美奐的背景,同時搭配動畫說明,一窺滬尾之役原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