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媒體報導(108年)

字級: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

【專欄文章】清法戰爭 歷史再現 系列專題(十三) 清末名將孫開華 填石沉船塞港勇戰法軍

孫開華,字賡堂,是清朝湖南慈利人,為湘軍將領,曾官福建提督,幫辦臺灣軍務,他於1884年10月的清法戰爭滬尾之役中,擊退法國而聞名,在《北台封鎖記-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戰爭》一書中,記載著法軍於當年進攻基隆之時,孫開華與滬尾營務處李彤恩規劃在淡水河口準備載滿石頭的船隻並擊沉封港,以阻止法軍入侵滬尾。法軍只得登陸沙崙,當時英國僑民在山上觀戰,對孫開華之奮勇進攻稱讚不已。

 

滬尾戰役前 三次來臺

在滬尾戰役前,他曾於光緒二年、光緒四年,協助清朝平定原住民之亂;光緒五年因中日琉球事件、中俄伊犁事件陸續發生,派孫開華並擢勝右、前、後及練勇三營來臺固守海防,他分駐台北之雞籠(現基隆)、滬尾兩地並建構砲台。雖然福建巡撫勒方錡看出滬尾和雞籠(現基隆)的重要,但清法戰爭前僅完成基隆砲台的建造,滬尾砲台是倉促完成,於滬尾之役時相較沒有發揮實際作用。

 

滬尾戰役部署

清法戰爭爆發後臺灣成為戰場之一,臺灣因基隆有煤礦成為法軍主要攻擊目標,隨著清朝和法國爭奪越南主權的戰爭情勢不斷拉高,在發生觀音橋事件後,由於清廷拒絕鉅額賠款,1884年6月16日法軍出兵基隆,7月6日清朝政府正式回應戰事。

 

在正式回應戰事前,孫開華已於2月20日率軍抵達滬尾,由於孫開華長期駐守基隆和滬尾,因此北部統領改任孫開華擔任。法軍首要之務是佔領基隆和基隆的煤礦場,下一個攻擊目標就會是淡水,若兩地港口遭佔領,北臺灣海防備成威脅。因此,在淡水的防禦上是在淡水河口用滿載石塊的木船沉底構成梯壩,壩內外滿布水雷;港區兩側當時有兩座炮台為主力,但其中一座尚未完工,卻又連夜趕工安裝好3門大炮;河口方面,則用滿載石塊的木船沉底構成梯壩,壩內外滿布水雷;各營陸軍及台勇分布炮台周圍及各處隘口,以阻止法軍登陸。

 

滬尾戰役部署且一戰成名

9月初,法軍將領利士比派「魯汀號」(Lutin)進行過偵察,後來又派「蝮蛇號」(Vipère)進行監視,見沉船堵塞航道後,才將軍艦停於沙崙外海,同時逼迫淡水守軍投降,於10月2日砲擊,兩軍砲擊數日後,清軍無法擊中法艦,港區防禦工事被毀,但兩軍均無重大損傷。

 

法軍原定於10月6日登陸,但海面風浪大做,天晴後卻因「膽號」(Tarn)海軍中校馬丁副艦長罹病,改由「雷諾堡號」(Châteaurenault)艦長波林奴中校接任。而清軍早已準備多時,港區沿岸清軍已集結4個營及部分民勇1營,總共約2500人,分三路布防,一路由孫開華令擢勝右營營官龔占鰲,帶勇兵守在假港(今淡水公司田溪口),一路是擢勝中營營官李定明埋伏於油車口,以擢勝後營營官范意雲為後應,孫開華守南路(白堡),淮軍章高元、劉朝祜各帶武竣、銘中兩營營官朱煥明約一個營兵力,守在新砲台後的北路,避免包抄,張李成在北路山間來做後應。

 

因法軍戰前換將,並未按照原定計畫--先從淡水北岸登上紅堡山坡,再由紅堡到白堡,而改由法軍600名分成三路直攻白堡,結果首遇孫開華,接著章軍、張軍也加入戰局,法軍陷入黃槿樹、林投樹叢林裡,加上清軍手上的火繩槍優於法軍使用的長槍,在掩護處中狙擊敵人,與法軍近身交戰,最後法軍砲彈用盡而撤退。

 

滬尾之役中,孫開華保衛滬尾有功,重挫法軍佔領滬尾的野心,經劉銘傳上報朝廷後,除了獎賞外,也委任協辦臺灣軍務。(文/胡榮華)

 

 

資料出處:

 

陶德著、陳政三譯。《北台封鎖記-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戰爭》,台北市:原民文化事業,2002

許雪姬。「抗法名將孫開華事蹟考」,《臺灣文獻》,1985,第36卷第3期,頁239-25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