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媒體報導(108年)

字級: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

【專欄文章】清法戰爭 歷史再現 系列專題(十) 再現歷史 黃瑞茂倡以再造手法凝聚地方參與

・從建築看再現古蹟,剝出歷史層次感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黃瑞茂,自1993年成立淡水社區工作室以來,始終致力於淡水地區的環境改造與社區設計。常年的在地工作,加上長期協助地方政府發展淡水地區,他對淡水既充滿感情,又寄予厚望。如何在淡水再重現清法戰爭歷史現場,黃瑞茂認為首先要釐清「再造歷史」。

 

「再造是讓歷史有一個立體的呈現,不同的時間都會被看到。」黃瑞茂提出再造不是簡單的重建或者還原,歷史應該被視作layer--時間一層一層的累積,在歲月流逝中,有的沉澱有的消失。現代人在當下所見是各個層次混合在一起,或許雜亂或許分歧。「再造歷史」就是要通過梳理,將混亂的歷史一一區隔出來,層次分明地呈現在大家眼前。以淡水小白宮(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為例,四周的圍牆顯露出歷史的累積,幾段圍牆採用不同材質,見證百年來因破壞後重建之更替;從官邸創建時期的「黑磚斗子清砌」圍牆到1985年依財政部指示整修時所留的「砂岩塊石砌」圍牆和「水磚砌」圍牆,它們就是時間的見證者,記錄下百年間發生在小白宮的歷史變遷。

 

在完成了歷史的梳理之後,接著就是與建築對話。「如果那個layer建立起来,我们就可開始描寫建築與人的關係。一些清法戰爭的遺構,可能很清楚地反映軍事機構的防護功能,也可能看到當時淡水居民的生活狀態。」黃瑞茂強調在清法戰爭期間,淡水不僅是一個戰場,更是很多人賴以生活的空間。他們既要耕種,也要放牧;既做生意,也過日子!淡水人不是只住在城鎮裡,也棲息在如程氏古厝較偏遠的傳統民居,因為地處郊外,一方面為了預防歹人來襲,特意在墻上留下槍孔才可守禦;另一方面,為了防止鼠亂,墻下開闢「貓洞」初入無礙,供貓捕鼠。此外,房屋台基高低彰顯的權力關係、犬走鳥踏反映的人與動物共生,皆是建築保留下來的生活信息,等待著我們的發掘與了解。

 

・在地居民任導覽 現地博物館重體驗

為了讓現代人可以和建築的過去對話,黃瑞茂認為,有必要指認出建築的歷史特色。「像是滬尾砲台,它是戰爭的結果,而不是戰爭的角色。還有,古戰場城岸遺蹟要不要解說?現在它的石頭泥巴已經是斷壁殘垣,要不要把它標註出來?遊客站在那裡,能不能戴個VR眼鏡就感受到過去的樣貌?」黃瑞茂建議想要吸引民眾來參與「再造歷史」,就必須要將民眾與歷史連結起來。只有產生連接,民眾的興趣才會被激發。

 

「我會希望輕軌線就把臺北海洋大學站改成清法古戰場站。然後再做一個廣場的大地圖,讓大家來先看看古戰場在哪里,然後再踩腳踏車去繞一圈,親子休閒也好、戶外教學也好,到一些點上做一些現地的觀察。這個觀念就是所謂『現地博物館』,不是只蓋一個房子讓遊客在裡面參觀, 而是走到古戰場的遺跡做一些過去戰爭經驗的描寫。」在黃瑞茂看來,清法戰爭的導覽應該是讓民眾親自參與,實地感受,深刻理解的一種策劃,不僅簡略地告訴民眾「哪裡哪裡是清法戰場,哪裡哪裡有戰爭遺跡。」

 

想要實現這種與歷史接合感,並非單憑地方政府與博物館的努力。社區的住戶也應該慢慢參與到「再造歷史」的活動中。黃瑞茂指出:「讓社區居民經由理解在地歷史,學會去解說導覽,就好像把他的家鄉跟人家分享一樣。」這種對在地居民的訓練,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資產的經營。「不應該只是我們學者或者博物館工作人員參與,而是社區自己要學會經營。那邊環境也不錯,可以開個民宿,對不對? 」只有調動了住戶們的積極性,再造歷史才有可能事半功倍,才有長遠永續發展的可能。(文/劉江)

 

 

資料出處:

採訪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黃瑞茂之口述記

TOP